首页  成功案例  耕地土壤改良

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固碳增汇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

耕地土壤改良 2022-04-12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统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共赢的重大战略。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能力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湿地生态系统中植被二氧化碳净同化与生态系统二氧化碳、甲烷净释放间的平衡决定了湿地生态系统是大气的碳源或碳汇。湿地生态系统固碳可分为非操纵性措施和操纵性措施。其中,非操纵性措施主要是指增加湿地的空间范围,如我国通过湿地保育、退田还湖、退耕还湿等措施恢复水文机制,改善湿地水体对碳元素的吸收与转化,以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正向发展。操纵性措施主要是指改变影响湿地固碳的组成成分,如管理湿地水位,通过人工干预达到最佳水位,促进植物光合固碳、降低土壤微生物呼吸及湿地厌氧带甲烷排放,进而达到固碳增汇。选用具有高固碳能力的湿地植被是提升湿地碳汇能力的主要措施,氮储量会对湿地植被碳储量以及固碳能力带来影响,调控外源营养输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固碳能力。

  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30°52′08″-30º55′25″N, 119°33′51″-119°38′38″E)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属太湖水系,地处太湖上游,土地总面积2269.2公顷,其中湿地面积达1395.3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1.5%。蒋敏等通过TWINSPAN分析对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了湿地类型分类和梯度分析研究,结果将仙山湖湿地公园分为10种湿地类型,分别为苗圃中的杂草群落、芦苇和柳树沿岸植被、 莎草沼泽、芦苇沼泽、天然沿岸森林、经人为干预的沿岸植被、经人为干预的河道沿岸森林、再生阔叶林、人工松树林、竹林。其中5种湿地属人工湿地,5种湿地属自然湿地。

  本项目以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对象开展试点研究,系统了解10种不同类型湿地固碳能力,确定影响湿地固碳功能的关键驱动因子,探索湿地固碳增汇调控机制,形成湿地碳汇评估体系及相应的固碳增汇创新技术,推动制订湿地碳汇功能最大化的生态管理方案。